溫州閥門外貿(mào)網(wǎng)站建設百度站長平臺app
一、X射線衍射分析簡史
1895年X射線發(fā)現(xiàn)
1896 年 2 月對骨折的觀察:G.和 E. Frost是第一個使用 X 射線進行醫(yī)療用途
1897 年法國海關官員的行李掃描。
X射線衍射理論1
X射線衍射理論2
元素的特征X射線
X射線光電子的應用
電磁波的粒子屬性
X射線層析成像法
X-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 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 (CT)
X 射線衍射 (XRD) 只是 X 射線在材料表征中的應用之一
二、X射線的本質(zhì)和產(chǎn)生
1.X射線的本質(zhì)
X射線是電磁波的一種。
**電磁波(Electromagnetic wave)**是由同相振蕩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衍生發(fā)射的振蕩粒子波,是以波動的形式傳播的電磁場,具有波粒二象性,其粒子形態(tài)稱為光子,電磁波與光子是根據(jù)實際研究的不同,其性質(zhì)所體現(xiàn)出的兩個側(cè)面。電磁波是橫波,由同相振蕩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移動,其傳播方向垂直于電場與磁場構(gòu)成的平面。電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,速度為光速。見麥克斯韋方程組。
在X射線衍射分析中,記錄的是電場強度矢量所引起的物理效應,磁場強度矢量引起的效應不再提及。
X射線是電磁波,具有波粒二象性。
1.波動性
X射線對應波長為 1 0 ? 12 10^{-12} 10?12~ 1 0 ? 9 10^{-9} 10?9m,波長和紫外線和γ射線有一定交疊。
不同用途X射線波長不同,X射線波長越短,穿透材料的能力越強(衍射的能力越強)。
根據(jù)X射線波長不同分為:
- 硬X射線:
- 波長為0.25~0.05nm,用于晶體結(jié)構(gòu)分析;
- 波長為0.1~0.005nm,用于金屬無損檢測
- 軟X射線:波長為1~100nm,用于醫(yī)學透視及安檢
波動性表現(xiàn):
-
連續(xù)、干涉和衍射(三角函數(shù)描述)
-
與物質(zhì)相互作用:吸收和散射(統(tǒng)計學描述)
2.粒子性
描述X射線波動的物理量(頻率 ν \nu ν、波長λ)與描述粒子特性光子能量E、動量P之間,遵循愛因斯坦關系式:
E = m c 2 = h ν = h c / λ P = m c = h / λ = h ν / c E=mc^2=h\nu=hc/\lambda\\ P=mc=h/\lambda=h\nu/c E=mc2=hν=hc/λP=mc=h/λ=hν/c
2.X射線的產(chǎn)生
真空中高速運動的帶電粒子撞擊到任何物質(zhì)時均可產(chǎn)生X射線。
產(chǎn)生X射線基本條件為:
- 產(chǎn)生自由電子
- 使電子做定向高速運動
- 在電子運動路徑上設置突然減速的障礙物
產(chǎn)生X射線的設備——X射線管
管內(nèi)抽成真空,電子運行不受阻礙,使陰極發(fā)出電子在電場作用下到達陽極
陰極采用鎢絲(耐高溫,原子序數(shù)高更容易失去電子),通過電流加熱,陰極表面原子的外層電子,受到一定的熱能或電能的激勵后,會越出軌道的束縛而成為自由電子。
陽極接地,用水冷卻(和陽極靶相撞,產(chǎn)生熱)。一般陽極靶采用導熱性好、熔點高的材料制成,如Cu。
在靶上鍍上一層過渡金屬防止燒毀或者用轉(zhuǎn)靶裝置(靶面受到陰極電子束轟擊的部位不斷變換)
工作過程: X射線是由陰極加發(fā)射出(熱)電子, 經(jīng)高速電壓加速,獲得能量,運動速度很大, 這種高速電子去撞擊陽極A,電子部分動能轉(zhuǎn)變?yōu)閄光能,以光子的形式表現(xiàn)出來。
三、特征X射線與連續(xù)X射線(Characteristic X-ray and Bremsstrahlung Continuum)
1.連續(xù)X射線
1.連續(xù)輻射和連續(xù)譜
連續(xù)輻射/韌致輻射:陰極射出的高速電子和靶材原子相撞,運動受阻而減速,其損失的動能以X射線光子的形式輻射出來。每次碰撞損失的動能不完全相等,因此輻射出的X射線光子的波長是按統(tǒng)計規(guī)律連續(xù)分布的。
X射線連續(xù)譜:大量電子沖擊靶所輻射出的X射線光量子的波長,按照統(tǒng)計規(guī)律連續(xù)分布在一個較大的波長范圍,所獲得的強度。
短波限:橫軸右側(cè)截距
2.短波限
在管電壓V的作用下,電子到達陽極靶的動能為eV,如果電子動能全部轉(zhuǎn)化成一個X光光子,則此光子具有最大的能量、頻率和最短的波長,此時的波長為短波限: e V = h ν = h c λ 0 = > λ 0 = h c e V eV=h\nu=h\frac{c}{\lambda_0}=>\lambda_0=\frac{hc}{eV} eV=hν=hλ0?c?=>λ0?=eVhc?
代入各項常數(shù),得: λ 0 = 12.40 V ( 1 0 ? 10 m ) = 1.24 V ( n m ) \lambda_0=\frac{12.40}V(10^{-10}m)=\frac{1.24}V(nm) λ0?=V12.40?(10?10m)=V1.24?(nm)
可知短波限只與管電壓有關而與管電流和靶材的原子序數(shù)無關。 管電壓越高,撞擊越劇烈,高頻無量子越多, 短波限和曲線峰值也左移。
3.連續(xù)X射線譜的強度
連續(xù)X射線譜的強度指的是曲線下包圍的面積,實驗得: I 連 = ∫ λ 0 ∞ I ( λ ) d λ = K 1 i Z V 2 I_{連}=\int_{\lambda_0}^{\infin}I(\lambda)d\lambda=K_1iZV^2 I連?=∫λ0?∞?I(λ)dλ=K1?iZV2
K 1 K_1 K1?是常數(shù) 1.4 × 1 0 ? 9 V ? 1 1.4\times 10^{-9}V^{-1} 1.4×10?9V?1,i是管電流,Z是陽極靶材的原子序數(shù),V是管電壓。
- 管電壓越高,相對強度越大,短波限越小
- 管電流越大,相對強度越大,短波限不變
- 靶材原子序數(shù)越高,相對強度越大,短波限不變
X射線管發(fā)射連續(xù)X射線的效率η: η = 連續(xù) X 射線總強度 / X 射線管功率 = K 1 i Z V 2 / i V = K 1 Z V \eta=連續(xù)X射線總強度/X射線管功率=K_1iZV^2/iV=K_1ZV η=連續(xù)X射線總強度/X射線管功率=K1?iZV2/iV=K1?ZV
以鎢(Z=74)陽極,管電壓100kV為例,則 η ≈ 1 \eta\approx1% η≈1,可見,X射線管效率很低,絕大部分能量在撞擊時轉(zhuǎn)化為熱能喪失,所以采取有效的冷卻措施是必要的。
2.特征X射線
特征X射線:陰極射向陽極的電子具有足夠大的動能時,把靶材原子的某些內(nèi)層電子撞離產(chǎn)生空位,使原子處于不穩(wěn)定高能激發(fā)態(tài),于是,外層電子向內(nèi)層躍遷填補空位,多余的能量以X射線光子的形式輻射出來。
特征輻射/標識輻射:選定陽極靶,其原子核外每層電子能量恒定,躍遷輻射出的光子波長也是若干個特征值,它們反映出原子的原子序數(shù)特征,和原子所處的物理、化學狀態(tài)基本無關。故稱這種輻射為特征輻射。
特征X譜線:X射線譜上,狹小而尖銳的、疊加于連續(xù)譜上的譜線,這些譜線對應的波長與管電壓和電流無關,稱為特征X譜線。
特征X射線頻率
當電子從主量子數(shù) n 2 n_2 n2?躍遷到 n 1 n_1 n1?時, h ν n 2 → n 1 = E n 2 ? E n 1 = R h c ( Z ? σ 2 ) ( 1 n 1 2 ? 1 n 2 2 ) h\nu_{n_2\rightarrow n_1}=E_{n_2}-E_{n_1}=Rhc(Z-\sigma^2)(\frac1{n_1^2}-\frac1{n_2^2}) hνn2?→n1??=En2???En1??=Rhc(Z?σ2)(n12?1??n22?1?)
K系譜線:躍遷到K層空位所輻射的特征X射線,根據(jù)不同的殼層K、L、N、……,把K系譜線分為 K α , K β , . . . K_{\alpha},K_{\beta},... Kα?,Kβ?,...
特征X射線波長(莫塞萊定律)
希望得到單色的X射線。
已知== λ = c ν = > 1 λ = K 2 ( Z ? σ ) \lambda=\frac c{\nu}=>\sqrt{\frac1{\lambda}}=K_2(Z-\sigma) λ=νc?=>λ1??=K2?(Z?σ)==,這里的 K 2 K_2 K2?是和n有關的常數(shù),σ是屏蔽常數(shù)(和電子所在殼層位置有關)
莫塞萊定律是X射線熒光光譜和電子探針微區(qū)成分分析的理論基礎。
特征X射線應用
1.特征X射線作為被收集的信號——能譜:一個元素有一組自己的特征譜線,根據(jù)特征譜線識別不同元素越靠近原子核,相鄰能級間的能量差也越大; 同一電子層,靠外亞層的電子能量高,躍遷釋放的波長短。
E K α > E L α > E M α E_{K\alpha}>E_{L\alpha}>E_{M\alpha} EKα?>ELα?>EMα?
E K β > E K α > E L α E_{K\beta}>E_{K\alpha}>E_{L\alpha} EKβ?>EKα?>ELα?
2.特征X射線作為發(fā)射的光源——XRD:作為單一波長的光源進入被測晶體
一般選擇K系譜線作為晶體衍射所需射線,L和 M系能量較低,易被吸收。 陽極靶材一般選用Cr,Fe,Co,Cu, Mo等。
注意:在此應用中,單一波長X射線作為光源進入被檢測的晶體,與晶體內(nèi)的不同組晶面發(fā)生衍射。
四、X射線與物質(zhì)的相互作用(X-ray’s Interaction with Matter)
物質(zhì)對X射線的吸收有兩種方式:
- 原子對X射線的漫反射,形成漫反射的X射線四周發(fā)散,其能量只占吸收能量的一小部分。
- 電子在原子內(nèi)遷移引起的,其能量主要包括光電子吸收、熒光X射線輻射、俄歇電子等能量以及熱散能量,稱為真吸收。
漫反射式吸收和真吸收構(gòu)成了由質(zhì)量吸收系數(shù) μ m \mu_m μm?表征的全吸收。
1.散射現(xiàn)象
物質(zhì)對X射線的散射主要是電子和X射線交互作用的結(jié)果。
-
相干散射:射線與內(nèi)層電子發(fā)生碰撞,能量沒有失去,但方向發(fā)生變化,故頻率和波長沒有變化?!l(fā)生衍射的基礎
-
非相干散射:射線與外層電子或價電子或金屬晶體中的自由電子相碰撞時,電子被撞離電子帶走部分能量,而成為了反沖電子。射線方向和波長都發(fā)生變化。
根據(jù)散射前后能量和動量守恒,推導出散射X射線的波長增大值: Δ λ = λ ′ ? λ = h m e c ( 1 ? c o s θ ) = λ e ( 1 ? c o s θ ) = 0.00245 ( 1 ? c o s θ ) = 2 λ e s i n 2 θ 2 ( n m ) \Delta\lambda=\lambda'-\lambda=\frac{h}{m_ec}(1-cos\theta)=\lambda_e(1-cos\theta)=0.00245(1-cos\theta)=2\lambda_esin^2\frac{\theta}2(nm) Δλ=λ′?λ=me?ch?(1?cosθ)=λe?(1?cosθ)=0.00245(1?cosθ)=2λe?sin22θ?(nm)
各原子產(chǎn)生的X射線散射波散布空間各個方向,波長互不相同,也不存在確定的周相關系,互不干涉。
入射X射線波長越短,被照物質(zhì)元素越輕,非相干散射越顯著。
2.吸收現(xiàn)象
把非相干散射的X射線作為信號來收集,從而識別。
(1)X射線真吸收與衰減規(guī)律
X射線的吸收:X射線穿過被照物體,因為散射、光電效應、熱損耗的影響,出現(xiàn)強度衰減。
衰減的程度和所經(jīng)過物質(zhì)的厚度成正比,也和入射X射線的強度和物質(zhì)密度密切相關。
強度為 I 0 I_0 I0?的入射線穿過厚度為 Δ x \Delta x Δx的物件后,強度衰減為I,則: I 0 ? I I 0 = Δ I I 0 = ? μ l Δ x \frac{I_0-I}{I_0}=\frac{\Delta I}{I_0}=-\mu_l\Delta x I0?I0??I?=I0?ΔI?=?μl?Δx
這里的 μ l \mu_l μl?是被照射物體的線吸收系數(shù)或衰減系數(shù), c m ? 1 cm^{-1} cm?1,相當于單位厚度物質(zhì)對X射線的吸收。
當 Δ x \Delta x Δx很小時,上述式子近似等于 d I I = ? μ l d x \frac{dI}{I}=-\mu_ldx IdI?=?μl?dx
μ l \mu_l μl?不僅和原子序數(shù)Z、X射線的波長有關,還和物質(zhì)的密度有關。為了去掉密度對吸收系數(shù)的影響,用 μ m \mu_m μm?代替 μ l \mu_l μl?: μ l = μ m ρ \mu_l=\mu_m\rho μl?=μm?ρ, μ m \mu_m μm?為質(zhì)量吸收系數(shù),和物質(zhì)密度無關,表示單位質(zhì)量物質(zhì)對X射線的吸收程度。
對 d I I = ? μ l d x \frac{dI}{I}=-\mu_ldx IdI?=?μl?dx 進行積分求解, ∫ I 0 I d I I = ? ∫ 0 x ρ μ m d x = > I = I 0 e ? μ m x ρ \int_{I_0}^I\frac{dI}{I}=-\int_0^x\rho\mu_mdx=>I=I_0e^{-\mu_mx\rho} ∫I0?I?IdI?=?∫0x?ρμm?dx=>I=I0?e?μm?xρ,其中 I I 0 \frac{I}{I_0} I0?I?稱為透射系數(shù)或透過率。
對于任一元素,質(zhì)量吸收系數(shù) μ m \mu_m μm?是原子序數(shù)Z、X射線的波長的函數(shù): μ m ≈ K λ 3 Z 3 \mu_m\approx K\lambda^3Z^3 μm?≈Kλ3Z3,K為系數(shù)。
對于復雜物質(zhì),質(zhì)量吸收系數(shù) μ m \mu_m μm?是個元素的質(zhì)量吸收系數(shù) μ m i \mu_{mi} μmi?及各元素的質(zhì)量分數(shù) ω i \omega_i ωi?的加權平均值: μ m = ∑ ω i μ m i \mu_m=\sum\omega_i\mu_{mi} μm?=∑ωi?μmi?
實驗證明,連續(xù)X射線穿過物質(zhì)時的 μ m \mu_m μm?相當于一個波長值為有效波長 λ 有效 \lambda_{有效} λ有效?所對應的質(zhì)量吸收系數(shù),有效波長 λ 有效 \lambda_{有效} λ有效?和短波限 λ 0 \lambda_{0} λ0?關系: λ 有效 = 1.35 λ 0 \lambda_{有效}=1.35\lambda_{0} λ有效?=1.35λ0?
吸收限:這里的 μ m \mu_m μm?和λ應該連續(xù)變化,但在實際上 μ m \mu_m μm?不是連續(xù)變化,在某些波長位置突然增加7-10倍,然后又隨著λ的減小而減小。
吸收限和光電效應有關。
光電效應(Photoelectric Effect):
當入射X射線光子能量大于吸收體原子某殼層電子的結(jié)合能時,光子容易被電子吸收,獲得能量的電子從內(nèi)層逸出稱為自由電子(光電子),原子處于相應的激發(fā)態(tài)。
光電效應消耗大量的入射能量,表現(xiàn)為吸收系數(shù)突增,對應的入射波長為吸收限。
熒光輻射(Fluorescent Radiation):
**熒光輻射(二次特征輻射):**由X射線激發(fā)產(chǎn)生的特征輻射。屬于光致發(fā)光的螢光現(xiàn)象。
**熒光輻射的過程:**入射X射線光子能量足夠大,把原子內(nèi)層電子擊出產(chǎn)生光電效應,被激出電子的原子處于不穩(wěn)定激發(fā)態(tài),外層電子向內(nèi)躍遷輻射出一定波長的X射線。
**熒光輻射的應用:**在X射線衍射分析中,熒光輻射是有害的,因為它會增加衍射花樣的背底;但在元素分析過程中,它又是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的基礎。
激發(fā)熒光輻射的能量條件:欲激發(fā)熒光輻射,比如激發(fā)K系的熒光輻射,要求入射X射線光子能量必須≥從原子中擊出一個K層電子所需做的功: W K = h ν K = h c / λ K W_{K}=h\nu_K=hc/\lambda_K WK?=hνK?=hc/λK?。一旦產(chǎn)生X射線熒光輻射,入射X射線能量杯大量吸收,所以 λ K \lambda_K λK?也被稱為被照射物質(zhì)因產(chǎn)生熒光輻射而大量吸收入射X射線的吸收限。
激發(fā)熒光輻射的吸收限的影響因素:不同元素,吸收限不同【Z越大,同名(K、L、M)吸收限波長越短,根據(jù) 1 λ = K 2 ( Z ? σ ) \sqrt{\frac1{\lambda}}=K_2(Z-\sigma) λ1??=K2?(Z?σ)】
**熒光X射線的能量和波長:**熒光輻射光子的能量一定小于激發(fā)它產(chǎn)生的入射X射線的能量,所以熒光輻射光子的波長一定大于入射X射線的波長。
俄歇效應(Auger Effect):
**俄歇效應的過程:**原子內(nèi)殼層的電子被入射X射線激發(fā)形成一個空位,外殼層電子向內(nèi)殼層空位躍遷并釋放出能量,這個能量一方面以光電子的形式釋放出來形成熒光輻射;另一方面還可以轉(zhuǎn)移到另一個電子,導致其從原子中激發(fā)出來,這個被激發(fā)的電子叫俄歇電子,這個過程稱為俄歇效應。
**俄歇電子的能量:**原子初始產(chǎn)生空位的殼層能態(tài)和躍遷殼層能態(tài)以及逸出電子所處殼層的終止能態(tài)差。能量是特征的,和入射X射線波長無關,和產(chǎn)生俄歇效應原子種類有關。
**俄歇電子應用:**俄歇電子一般能量很低,只有表面幾層原子所產(chǎn)生的俄歇電子才能逃逸出物質(zhì)表面,所以俄歇電子譜儀是典型的表面成分分析設備。輕元素產(chǎn)生俄歇電子的概率比較大,比重元素強烈,故俄歇效應用于表面輕元素的分析。
(2)X射線吸收效應的應用
①吸收限的應用
1.根據(jù)試樣化學成分選擇陽極靶材
基本原則:入射射線盡可能少地激發(fā)樣品的熒光輻射。
要求:入射線的波長略長于試樣的 λ K \lambda_K λK?或者小很多。
X射線管所選靶材原子序數(shù)比試樣原子序數(shù)稍小或者大很多。
Z 靶 ≤ Z 樣 + 1 Z_{靶}\leq Z_{樣}+1 Z靶?≤Z樣?+1或 Z 靶 > > Z 樣 Z_{靶}>> Z_{樣} Z靶?>>Z樣?
如果試樣中含有多種元素,應根據(jù)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里原子序數(shù)最小的元素來選擇。
②濾片選擇
X射線產(chǎn)生的K系譜線包括 K α , K β K_{\alpha},K_{\beta} Kα?,Kβ?譜線,為了獲得單一譜線的衍射條紋,需要濾掉另一種譜線。需要找到一種材料,其吸收限 λ K \lambda_K λK?正好位于X射線管產(chǎn)生的 K α , K β K_{\alpha},K_{\beta} Kα?,Kβ?譜線波長之間,盡量貼近 K α K_{\alpha} Kα?,即== λ K β ( 光源 ) < λ K ( 濾波片) < λ K α ( 光源 ) \lambda_{K_{\beta}}(光源)<\lambda_K(濾波片)<\lambda_{K_{\alpha}}(光源) λKβ??(光源)<λK?(濾波片)<λKα??(光源)==
把此材料置于光路中,濾片強烈地吸收 K β K_{\beta} Kβ?線,對 K α K_{\alpha} Kα?吸收很少,即可得到單色的 K α K_{\alpha} Kα?輻射。
濾片選擇原則為:濾片原子序數(shù)比陽極靶材系數(shù)小1/2